人物
时段
朝代
“刘微” 相关资源
诗文库
西京永安县金星观道院崇宁五年正月五日 北宋 · 吉观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
嵩山金星观,自唐有之,国朝天圣中刘太后命加严饰,然地居深山,岩壑峭峻,人迹迥绝,吏民崇奉之礼有不获伸。
邑人刘少卿会父老而告之曰:「道以冲虚清静为本,专教人以修养;
佛以慈悲哀悯为心,兼示人以祸福。
而蠢尔无知之民,易以祸福警,难以修养劝,则佛宫盛而道院衰者,固其理也。
邑东有民田数亩,距城百步,平原爽垲,俯视郊畛,南直崧少,东走青垄,有足乐者。
欲于此建金星观道院一区,为吾民祈福之地,若辈岂愿之乎」?
众皆曰唯。
公乃出钱十万以市其地,命西微太微宫道士刘微净主之。
邑人闻而化之,争出力以助其成,观于是乎兴焉。
谓其殿曰长庚,迹故事也;
谓其亭曰朝真,本人心也。
庐山道士刘建章者,来踵其任,益勤缮完,始以练真秘诀劝人之修行,次以驱邪正法救人之疾苦。
官私上下,咸用信向,捐金施力,唯恐其后。
于是序庑嗣兴,糇粮毕集,居者有养,行者有归,而诸陵玿珰之贵,万家阛阓之繁,其所以投诚请命,醮祈祈求乎此者,日相属也。
一日自序本末,因予妻党刘晞圣求文为之记,乃以是畀之。
崇宁五年正月初五日,前庆州州学教授吉观国记。
按:民国巩县志》卷一七,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独孤常州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大历十二年岁次丁巳五月朔日。门生安定梁肃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常州刺史河南独孤公之灵。
呜呼。閒气炳灵。
降生哲人。何辜今人。
而丧斯文。岂上天不仁。
道之将废。奚盛德之淳懿。
忽中年而下世。蹈得仁之机。
颜子不幸。负王佐之才。
贾生屏外。其明尚晦。
其用未大。藏舟遽移。
梁木斯坏。呜呼哀哉。
追惟哲人。应运而生。
行在五常。志在六经。
博厚温良。直方而明。
天纵多才。蔚为时英。
孔门四科。洪范三德。
总于公躬。率履不忒。
颂声既微。郑卫横塞。
或游或僻。时万时亿。
公当其时。载振其维。
宪章典谟。为学者元龟。
文哉郁乎。文实在兹。
伊昔策名东堂。作尉西华
仙掌函谷。驰休声于天下。
逮乎拾遗君前。考礼太常
献可之词。直而含章。
建言削藁。故海内莫扬。
旋议庙祧。乃正谥法。
享帝之礼。终焉允洽。
名正言顺。事深体合。
垂后可大。贤人之业。
起草剖符。出临濠舒。
二邦之民。傒我而苏。
恺悌之化。风行露濡。
兰陵之郊。人散政弛。
清净之德。下车则治。
比迹召父。视人如子。
阖境熙怡。有礼知耻。
朝思黄霸。人仰安石
霄汉在目。岩廊咫尺。
不留不处。坐而遐举。
不虑不图。忽焉倾徂。
遐迩震骇。士民号呼。
罢韨辍舂。相吊路隅。
呜呼哀哉。顾惟小子。
慕学文史。公初来思。
拜遇梅里。如旧相识。
绸缪慰止。更居恤贫。
四稔于此。尝谓曰。
为学在勤。为文在经。
勤则能深。经则可行。
吾斯愿言。勉子有成。
又曰。文章可以假道。
道德可以长保。华而不实。
君子所丑。敬服斯言。
敢忘永久。若乃室中函丈之席。
林下清觞之宴。陪李膺之泛洛。
从叔子之登岘。亟承国士之遇。
又忝公车之荐。奉明诫以周旋。
尽深衷于眷盼。惟吉凶之倚伏。
若纠纷之相缠。追吊鵩之占日。
康成之梦年。不云坐奠。
不暇撤悬。秦医匪救。
孔祷徒然。瞬息之閒。
音容莫传。痛心惊骨。
不可问天。呜呼哀哉。
平居所好。修竹芳草。
暇日之娱。左琴右书。
微言雅典。断而不续。
高斋已空。兰蕙犹馥。
门人行恸。稚子抱哭。
语言在耳。悽惨满目。
呜呼哀哉。览遗编以流泪。
痛明德以无还。抚诸孤之尚藐。
庶盛烈之斯存。乡路千里。
归期九原。寄觞豆以写心。
见平生之厚恩。呜呼哀哉。
徐泗濠节度使司徒张公文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昔有虞以浚哲文明理天下。故有谐八音陈九德赓歌康哉之臣。
周宣王修文武之业以开中兴。故有歌蒸人赋韩奕清风大雅之什。
春秋之际。诸侯列卿大夫。
感物造端。能赋可以图事。
称诗可以谕志。然则元侯宗工。
作为文章。本于王化。
系于风俗。亦其志气之所发也。
司徒讳建封南阳人
简廉疏达。信厚诚直。
秉心可大。以礼义为干橹。
非道不处。视圭组犹稊稗
以褐衣宽博游于京师。当时贤公名卿。
盛服先生之伦。皆迎门缔交。
就义若渴。赞师律于盟津大卤二府
由察视主柱下方书。朝廷以州部要害。
选难符守。历巴陵
寿春。婪婪反虏。
壤地相接。众寡悬绝。
物情不交。斩其使者以徇。
传首于行在。所屏翰淮海。
我为金汤。选耎观望者皆革心服义。
东夏安矣。加地进禄。
察廉三郡。授钺贞师。
莅于徐方。就加六职端右之任。
追命三公论道之秩。其始终艰贞光大也如是。
昔左邱明单襄公之言曰。忠文之实也。
智文之舆也。仁文之爱也。
义文之制也。则司徒向时之大忠明智。
戴仁抱义。皆推本乎斯文。
然后足言足志。践履章灼。
故其辨古人心源。定是非于偫疑之下。
则韩君别录。痛诋时病。
以发舒愤懑。则投元杜诸宰相书。
其馀赞勋阀。表邱陇。
铭器叙事。放言诣理
皆与作者方驾。而歌诗特优。
仲宣之气质。越石之清拔。
如云涛溟涨。浩漾无际。
而天琛夜光。往往在焉。
其入觐也。献天行一篇。
因喜气以摅肝膈。览其词者。
见公之心焉。其还镇也。
德宗皇帝纾天文以送别。湛思异论。
辉动中朝。至于内廷锡宴。
君唱臣和。皆酌六义之英。
而为一时之盛。夫文之病也。
牵拘而不能骋。或奔放而不自还。
公则财成心匠。挥斥细故。
英华感槩。卓尔其宏大。
析理研几。泊然其精微。
全才逸气。与勋力相宣。
尽在是矣。公之理也。
徐人宜之。故尚书克家纂业。
用嗣厥服。犹鲍氏之居司隶
人之赋缁衣。大君推恩善善。
春秋之义也。永怀先志。
乃集遗文。以德舆尝承司徒之欢。
表烈编次。凡二百三十篇。
承诏作序。是用拜君命之辱而不敢让云。
唐故许氏夫人祈氏墓志 唐 · 李师圣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夫人字芳。太原人也。
伊耆氏之冑。封爵列位。
皆附旧史。故隐显不言。
因远祖居毗陵。今为毗陵人也。
祖观。父升。
并高尚云林。独立不惧。
积庆储祉。是生夫人。
夫人即升之长女也。年始初笄。
归于许氏。辅佐君子。
协和中外。其仪可范。
其德可大。贞顺模于九族。
婉娩美于当代。呜呼。
上天而假其德。不假其永世之寿。
是足可悲。以贞元廿年七月三日
寝疾卒于□孝乡唐昌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五。
贞元廿一年孟春三日。安厝于震泽里之原。
礼也。夫人生二子。
仲宣。次仲康
并哀疚悚心。穷号泣血。
惧山谷之迁变。乃刻石而为铭。
拟册皇太子828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某年月日。皇帝若曰。
于戏。易云明两作离。
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盖所以毓其明德。
继于正体。邦本由是固。
万方由是宁。粤祖宗之阐帝业。
亦莫不由此而继于明德。肆予一人。
绪承大宝。纂奉丕构。
惧有失坠。以贻先帝之羞。
永怀主器以继明。用副予不德。
咨尔元子王某。袭列圣之姿。
体健行之质。吹铜禀异。
辨日耀奇。早习德成
克敬师保。事业可大
和顺积中。天纵温文。
生知孝悌。洎分茅土。
望出东平。符彩昭彰。
礼乐文错。固可正位重震。
为天下之储君。人神叶从。
德任相称。仰稽令典。
光载盛仪。是用册命尔为皇太子
往钦哉。夫富贵莫大于家天下。
忠孝莫大于敬君亲。俟尔一人。
贞于万国。必咨正事。
必近正人。必杜逸游。
必乐善道。求谏如不及。
恶佞如探汤。懋尔厥修。
惟怀克和。以贰于朕躬。
无忝祖宗之烈。可不慎欤。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中唐 · 贾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有天地而万物生焉。形气推迁。行识相缘。一受其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沙界尘劫。驱迷走妄。浩乎若汨诸巨海而无垠也。伥乎若囚诸闇室而无晓也。四蛇六贼攻其内。热燄燋芽寓其质。而昧者举世。犹窃窃然以彊力敏智。可大取所欲。攘螳臂而战蜗角。其不胜也。则忧悲恐惧。日以交驰。曾未知夫牵于名而溺于惑者。以形质之相。虽天地秋毫。细大殊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一也。以寿观夭。虽万龄一瞬。修促异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亦一也。况大不及天地。而远不至万龄者。又恶足以拟议哉。此西方之圣人所以悬觉照于无极也。自大迦叶亲承心印。二十九世传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初师子比邱以遭罹大难。恐异端之学起。故传袈裟以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间增上慢者。徇名迷实。至决性命以图之。故每授受之际。如避仇敌。及曹溪将老。神会曰。衣所以传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请秘于师之塔庙。以熄心竞。传衣繇是遂绝。师嗣法于神会大师者也。上距大迦叶三十六代。皆以真空妙有。觉性佛心。默传密付。印可悬解。行之谓般若。到之谓涅槃。得之者变凡圣为反掌。失之者沦生死于浩劫。不以心得。不著佛求。知佛性之在我。亦无我而可證。洞然与空虚为体。无起无灭。包大千而不碍。穷万古而不老。而神通自在。显晦无迹。陶冶万有。未始生心。然后为得也。其教之大略如此。师讳云坦。代宗皇帝赐号曰大悲姓武氏。盖则天太后之族孙也。父宣。官至洛阳。师生而神隽。七岁举童子及第。年二十。历太子通事舍人。逸偫高步。脱落羁束。虽在轩冕之中。泊如也。及随父至洛阳。闻荷泽寺神会大师。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父知其志不可夺。亦壮而许之。凡操彗服勤于师之门庭者八九年。而元关秘钥。罔不洞解。一旦密承嘱付。莫有知者。后十五日而荷泽被迁于弋阳。临行谓门人曰。吾大法弗坠矣。遂东西南北。夫亦何恒。时天宝十二载也。师既佩真诀。游无定所。以为非博通不足以圆證。故阅大藏于庐江浮查寺。非广问不足以具足。故参了义于上都忠禅师。繇是名称高远。天下瞻企。将东吾道。固请出关。天子降赐名之诏以显其德。时大历八年也。既流江表四十馀载。或山而栖。或邑而游。镜悬于空。万象俱纳。蚩蚩横目。所至成市。痴爱贪欲。榛荒心路。以太无畏廓而辟之。元和三年。故丞相赵公之为扬州。始虚州之华林精舍以邀止焉。初师之东游也。以世道交丧。其日固久。将息言向晦。与物相遗。恍惚之间。若有以传灯之契来授者。且印指于头曰。以是为信。厥后每将演导。则指迹如丹。若乃制毒龙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阴则神龟灵蛇之感现。在江都则山鬼城神之慑伏。皆显仁藏用。以示慈力。斯众目之所睹。故略不尽书。而或者以为怪迂之说。不可为训。是未闻菩萨大士游乎不思议。解脱者无心于物。而物自交应者乎。住华林九年。年一百有八。历僧夏八十有八。以元和十一年秋九月八日。返真于其寺。明年。建塔于州西原。门人遍于天下。其教者惟上都西明寺全證。證以自达摩以来。皆有论撰。而师之乐石未刻。谓余尽知其道。宝历元年。驻锡于毗陵。持其教宗与师之行事。愿得文而建诸塔庙。余因采其昭昭可述者载于碑。时丞相太原公总戎淮南三年也。其铭曰。
茫茫万有兮生死同缠。
业风振海兮识浪滔天。
觉者云谁兮有西方之大仙。
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
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文字言说兮罔非蹄筌。
惟心法皎皎兮如月斯悬。
惟大迦叶兮首得而传。
代代绳绳兮灯不绝然。
迄于荷泽兮师又嗣焉。
法存形谢兮诸祖其然。
门人思慕兮塔彼西原
将祈不朽兮余可无言。